影子王国

电影生活

星期日, 九月 24, 2006

王朔迄今惟一担任导演的影片

这部片子叫《爸爸》(1996),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可惜没有通过审查,没能公映。影片讲的是父子关系,看着看着就想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考虑到以往王徐二人的种种八卦新闻,这个联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呵呵。不过有一点很不同,徐的片子简单,就是亲情故事,但正因为简单所以主题集中;王的片子枝叶太多,主题一大片,稀稀拉拉的。

王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化崇高为平庸,革命话语见了他都得瑟瑟发抖。可长处也能变成短处,在《爸爸》里,每回到情感那里,人物就哆嗦了,有刻意回避的痕迹,整部戏没有递进,头绪太多,结尾蹦出来哥爷爷,唐突。

这部片子也是冯小刚惟一担任主演的影片吧。据说《爸爸》只是王朔的挂名,其实还是冯小刚导的。我觉得不太像。

星期六, 九月 16, 2006

《夜宴》是怎么笑场的

《夜宴》(2006)

“后来当我醒悟过来,认识到我已成了这出倒霉戏的奴隶,想要排点别的什么戏时,已经太晚了。在观众眼里我就是那个角色,那个角色就是我,他们再也不要看我扮演别的角色了。”——蒂龙(尤金·奥尼尔《长日入夜行》)

昨天晚上在首都时代影城看《夜宴》,大厅有9成以上的上座率,充分显示了冯小刚的票房号召力。但笑场确实发生了,不是像冯导所批的记者乱写,包括我在内的观众真笑场了。

为什么笑?因为冯小刚的转型来得太晚了点。《夜宴》里,历帝(葛优饰)说“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新闻报道也说冯小刚对观众笑这一句很不满。但笑总是有原因的。不说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试想把这句放在他的任何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或《一声叹息》、《大腕》、《手机》,或者《天下无贼》里,效果会是怎样?

就像蒂龙的那段对白一样,观众已经认定你冯小刚是嘻嘻哈哈的喜剧片导演了。到影院,屁股一挨椅子,观众就等着你冯小刚挠痒痒呢。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自传性剧作《长日入夜行》里有一个失败的演员,他年轻时很有才华但也穷困,后来走运买了一个剧本,一上演就大卖,从此他开始巡回演这部戏,赚容易钱。富裕的同时他也落入了这部戏的陷阱——观众认定他只能是那个角色,最终在艺术上毫无成就。从1997年开始,冯小刚在贺岁喜剧里兜兜转转,挣了不少容易钱。只是腰包里沉甸甸的东西越多,坠得就越深,爬出来也就越难。
《夜宴》里两个重要的武打场面挺有意思。都是保护太子的场面,武士分别从水中和雪中腾空而起。冯小刚此次转型就有点像那些武士,只是他保卫的不是太子而是自己。或许冯小刚和蒂龙有同样的感觉了,或许是他觉得凭自己的号召力已经把握市场的能力可以完美转型了。

转型的动作是做出来了。认可不认可就看观众的了。看现在网上的评论,有说《夜宴》溃败的,有批评冯小刚步《无极》后尘的,有奉劝冯小刚做自己能做的片子的。还有好事者制作短片恶搞《夜宴》,像“馒头血案”恶搞《无极》一样。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冯小刚倒也不用骂人,转型虽然晚了点,但以他的能力,应该能走出来。怕就怕他最终还是走回老路,因为他以自己票房从未失利而引以为豪,别因为《夜宴》的恶评就把他推回去了。

冯小刚挺怪,转型偏偏要赶就要没落的古装武打片潮流。张艺谋2003年就拍出了《英雄》,2004年重复劳动了一把《十面埋伏》,陈凯歌2005年拍《无极》,惹了一身骂,可以说古装武打片早就没前途了。再者,比上这三部,《夜宴》的特技、摄影、服装皆不出彩,故事又缺乏新意,只是套用莎翁的《哈姆雷特》。套用莎翁太多了,以至于《夜宴》许多对白很可笑(尤其是厉帝临死前所说的话,简直就是莎士比亚的人物),因为那是话剧的对白,冯小刚要转型,但是转得有点过了,忘记了戏剧对白和电影对白的区别。戏剧里,观众面对的演员是真人,对白是要创造幻象的,电影里,观众就是个影子,对白就不能脱离真实性。

当然了,观众的笑声很大一部分也是葛优的功劳。他老人家自打《活着》之后就没怎么演过好的正剧角色,可也不能全怪他,因为有关部门告诉他,《活着》这样的片子再不能演。

星期四, 九月 14, 2006

别太拿那几个奖当回事

晚饭后看了王超拍的《江城夏日》,感觉平平,可以不看。

从节奏来说,本来导演把握得还不错,但故事有点太干瘪,结果戏剧性没表现出来,最后一段艳红回乡的戏就成了废品。先说说核心故事吧。一个山村老教师跑到武汉找离家出走的儿子学勤,以满足宫颈癌晚期妻子见儿子的心愿。之前一年他的女儿艳红已经来武汉找哥哥,后来遇到了开歌厅的鹤哥,艳红做了小姐并怀上了鹤哥的孩子。其实学勤在两年前曾跟随鹤哥,但在抢劫一辆奥迪车时被撞死。

王超在驾驭影片的能力上比《安阳婴儿》(2001年)强了。不过,《安阳婴儿》的布局谋篇虽然糙,但剧本强,所以能一炮打红。这部片子则是软塌塌的,人物之间的关系铺陈不够,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触及社会真实。

可这部片子确实是2006年戛纳电影节获得“一种关注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法国人也挺有意思,2005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一部平淡无奇的《孩子》颁发了金棕榈大奖,莫非是电影界真的拿不出好东西了?反过来想,咱看电影的人也不能太拿那几个奖当回事。

星期五, 九月 01, 2006

《疯狂的石头》与《北京一夜》

疯狂的石头(2006)

前一段,单位几个年轻人突然迷上了《北京一夜》这首歌。奇怪,他们怎么突然对陈昇这个老男人有兴趣了?后来才知道兴趣源头是信乐团或者李宇春。

七八月的时候许多人对《疯狂的石头》爆发了浓厚的兴趣,都出现写字楼白领拿其台词当口头禅的状况。这部低成本影片突然走红,票房破了2000万,让影界大腕都红了眼。国产影片如此有起色值得高兴,但很不幸,《疯狂的石头》和《北京一夜》是类似的。英国导演盖·里奇(Guy Ritchie)是陈昇,宁浩则是信乐团或李宇春。

网上的评论有的很刺耳,说《疯狂的石头》是疯狂的抄袭,抄《两杆老烟枪》。石头确实有抄袭,不过不是抄一部而是抄两部,剧本整个结构来自于盖·里奇的《两杆老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和 《偷拐骗抢》(Snatch 2000),就连海报里倒映的三个脑袋都是受《两杆老烟枪》的影响。

如下,左边是石头海报,右边是烟枪镜头:

还有这两个镜头,都是从里往外拍的:

与《两杆老烟枪》相似的情节:与贼住隔壁;贼扮作搬家公司;被交警开罚单;笨贼……

下面还有两个镜头:

很像吧?这当然不是同一部电影里的,左边是石头,右边是偷拐骗抢。石头里,香港杀手飞到重庆,嗖,飞机起飞,pia,一个过关戳;偷拐骗抢里,美国老板飞到伦敦,嗖,飞机起飞,pia,一个过关戳。镜头都是小地方,大的地方是故事的核心,偷拐骗抢是价值连城的钻石,石头是价值不菲的玉石。

石头与偷拐骗抢相似的情节:笨贼因为汽车压住下水道井盖出不来,杀手塞在通风管道动弹不得。在偷拐骗抢里,偷钻石贼也是因为车门被汽车抵住出不来。

虽说有这么多抄袭,但宁浩的片子和盖·里奇完全不一样。盖·里奇的两部片子都是有缺点但非大奸大恶的小混混与黑帮强人斗的黑色喜剧,宁浩这部则很不一样,是爱厂工人保护集体财产勇斗为富不仁资本家的故事。我当然觉得人家英国人的片子好,不过宁浩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抄得很有中国味儿,在商业上很成功。重庆方言、国企下岗、资本家占地、西方钻石换成东方玉、场景放在庙里,所有这一切都让中国观众亲切,况且还有喜剧包袱,还有中国观众所不熟悉的英伦黑色幽默带来的异国风味。